杨斌的童年,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留守儿童,他的父母外出打工,把他扔在爷爷奶奶家生活,直到上了初中才被接到父母身边。
但即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,他也觉得自己像个外人,每天都在费尽心思的讨好父母,但很多时候,父母的忽冷忽热,都让他内心无比的挣扎。
他不敢相信任何人,包括后来谈了恋爱,他也很没有安全感。他和女友都很忙,每天都忙的和陀螺一样,一刻也停不下来。
刚开始两个人只要有空就打电话,说说自己在这里的近况,再表达思念之情,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,两个人渐渐熟悉,女友也没有之前那么黏人了。
可是这种状态对于杨斌来说,让他整天处于患得患失当中,一会儿想想女友在干什么,一会儿想想对方为什么不给自己打电话,她是不是不爱自己了?
当这个念头冒出来,杨斌就很鄙视自己,这么大的人了,还整天情啊爱的,多丢人。
可即使他努力压下这种情绪,他对这段关系还是充满不信任,一直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和女友一直走下去。
他心里有这种不确定,也不敢表现出来,生怕女友嘲笑他。所以他只能装作不在乎,以为什么都不在乎,就万无一失了。可是女友因为杨斌的冷淡感到伤心,她以为杨斌已经不在乎自己了,两个人的关系也慢慢被拉开,分手就成了默认的事情。
分手后的杨斌放不下这段感情,可是他又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段感情,于是只能选择找我来帮忙。
为什么他对感情一直患得患失的?
“安全感”
安全是一种与信任密切相关的情绪状态,人们相信外在的世界,不会给自己带来无法控制的伤害,于是就产生了这种感情。
有的人这种信念较强,他们的表现是放松和笃定的状态,而有些人对此信念不足,就需要时时刻刻向外界确认寻找和确认“安全”。
这种心态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,其中很重要的一点,是与心理学中“客体恒常性”的概念有关。
童年时不愉快的成长环境
杨斌的原生家庭,对于他的成长,造成了很大的影响。他的父母以不正确的分离方式,让杨斌的客体恒常性出现了问题。
因为分离对于孩子来说,是一个复杂的体验,他们虽然可以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获得快乐,但也会因为离开赖以生存的抚养者,而感到焦虑和害怕。
而且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需要足够的温暖,并且要认为温暖是一种常态,只有这样,孩子才不会因为分离而感到恐慌。
但是杨斌的父母,并没有为他做到这些。
当他缺乏客体恒常性的时候,就会让他既不能独立,也不能依附。
对他人的信任感,也会缺失。因为一旦他与外在客体暂时失去联系,就会感到不安,他需要不断从外部客体中获得即时的确认,才有安全和满足感。
他缺乏信任的能力,也无法真正意义上享受长期稳定深入的联结感,还会因为一时的不安,推开那个珍贵的人。
杨斌该如何解决这一状况?
主动降格关系,建立友谊区
由于杨斌自身缺乏客体恒常性,那么他就需要先与前任建立友谊区,以朋友的身份,陪在前任的身边。
这样他才有机会,和前任取得联系,而且这样也可以将自己的改变,展示在前任的面前,保留他们的感情基础。
正视自身问题,达成情感一致性
在我的帮助下,杨斌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,知道自身缺乏客体恒常性,所以他需要改变这个问题,掌握自身情绪的把控力。
当他在与外界的互动,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,他需要以更理性的良性思维模式替代。比如在产生不安时,他可以想想这件事的两面性,这样一步步地改变自身的问题。
等到他的情绪逐渐改变之后,他可以和前任说明这件事,适当的自我暴露,让前任明白他的问题,知道他不是故意破坏这段关系,获得前任的谅解,达成情感一致性。
创建舒适区,塑造正面的恋爱体验
在挽回的过程中,杨斌需要和前任创建相处的舒适区,在前任不抵触的情况下,一旦杨斌出现了不稳定感。
就要和前任进行及时的沟通,说明自己的想法,只有这样,他们之间才能建立起互相了解的桥梁,塑造正面的恋爱体验。
本站投稿邮箱:1019090356@qq.com